西安市长安区第六中学 李玥
史铁生在地坛里,清凉的阳光在他身后,他在人世中,却仿佛一切的纷扰都与他无关。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在史铁生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地坛,它有着时而苍白时而灰暗的小路,摇荡在时而明朗时而阴晦天空的串串杨花,灼人的石凳,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有鸽子的哨声,有冗长的蝉歌和哗啦啦杨树叶子……景致的变换,也正如人之一生,从初放到热烈再到静谧与安详。更妙的是地坛中的小精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史铁生摇着轮椅,悉心观察每一个跃动的生命,倾听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声音,感受残阳风影和月光。在满园沉寂的光中,看见时间,看见自己的身影。
地坛中有按时散步的一对夫妻,从中年到暮年,相互搀扶着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的爱情大概是最美的最好的,是繁华看尽的细水长流。当有一段时间一个也不来的时候让人不禁担忧害怕,害怕是不是其中的一个出了什么事情,所幸过了一冬两人又重新散步,只是女人的步履蹒跚,头发白了许多。地坛中还有一个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饮者,一个跑步者,捕鸟的汉子,他们都是园子的过客,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未来的模样也不得而知。
对这些人命运的描述也向我们展现出一个敏感而悲观的史铁生。激昂与沉寂都被他欣喜的发现,这是他的敏感;但他也是悲观的,散步的夫妻缺席几天时,他担忧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他哀叹众人的命运,也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世间的苦难会衬托幸运,愚钝会衬托光荣,丑人造就美人,终生度化佛祖。既然一切都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可是由谁去承担那些不好?又由谁去体现那些好呢?最终史铁生把这归结于上帝的选择,命运的不公。于他自己,他承受了身体上的残疾与母亲的离开,是悲苦,是不公。
——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人在遇到挫折时,总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总觉得周遭的一切都是哀鸣,也总把伤害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母亲的脚印,有时追随儿子去到角角落落,有时又深深地印在门口,最终,落在儿子的心尖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他终于撞出一条路来,不必再让母亲忧心的时候,却只能仰天落泪自问:“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母亲带着遗憾离去,也给儿子留下遗憾和悔恨。“有那么一会,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字字皆泪,想要时光倒流,想向世界要回母亲,看到这样的一个史铁生了吗?还是孤独而萧索地坐在地坛里,从骄阳高悬的白昼到月光浮起的黑夜,心神恍惚,但再也没有那个人来园中找你了!在黑暗中痛苦、自责矛盾的沉思,所幸终是有了结果:“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往事幻现,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心中愈加深刻鲜明。
正是一次一次痛苦的积蕴,史铁生逐渐有了更深远的目光。 他相信上帝的选择,相信母亲的在天之灵,他终于像母亲希冀的那样,退去过分的暴躁与消沉,好好地生活下去。
——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他不畏惧死亡,“‘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话未必牵扯生死,但在我看来,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没有。”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而终结也是必然的归宿。既然知道死亡迟早会到来,不如活着试试。活着,要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矛盾且丰富的,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凄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软弱又迷茫。最终,都落于罪孽和福祉的相伴。
在地坛的十五年间,有树木的生老变化,也对应着他自己的变化。十几年前的,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十几年后的他,又回归去寻找那棵柏树,但柏树已死。老柏又像是他自己,最终也会走向尽头。他想,自己好像已经玩的太久了,他想着他一定会被召唤的。于是有唢呐的声音,古朴的祭坛,悲怆和欢快,从拥有生命走向尽头,一开始既是踏上征途,又是去往开端。是夕阳,亦是旭阳。
他虽然不能站立,却比许多的人看得更远。
也正如韩少功所说: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