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美术”追求墨韵之趣味、墨韵之个性,墨韵之神韵。对学生的辅导强调掌握中国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画用笔、蔽墨、蔽水、调色等基本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耐心倾听学生表述作品制作的过程和内心世界,并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保持对国画的兴趣,进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内涵深厚。
教学主张:墨韵美术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绘画艺术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中国画所使用的工具有宣纸、湖笔、徽墨、端砚等等,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就是用这样传奇的工具和材料,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书画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绘画课里的中国画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注重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进行中国画教学,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品德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探索和创造更加适合儿童学习特点的中国画教学呢?我认为小学美术中国画课主要是写意画课,其教学也主要是写意画教学。要实施好小学中国画教学,必须要认识到以下的这些问题。
一、显性与隐性:“墨韵美术”的教学目标
1.要理解好中国画教学中显性的内容与目标,即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和隐性的内容与目标,即需要渗透的知识点。
学生应知的知识包括,工具及其性能以及中国画初步的表现方法等。学生应会的包括学生能用干、湿、浓、淡的墨色,轻、重、缓、疾的笔法画中国画。
在教学中要渗透的知识点是:通过中国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以及人格品位、创造能力等。
2.要处理好显性的内容与目标和隐性的内容与目标的关系。
在教学中,显性的知识与目标是很容易明确并进行处理的,而在哪些地方渗透隐性的知识和目标就很难把握。在教学中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是从笔墨情趣即在笔墨训练中入手。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在中国画中包含了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审美标准以及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象描述等等。墨的干、湿、浓、淡,笔的轻、重、缓、疾的和谐,正是中国画审美情趣的一种取向。我们进行中国画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让学生从这一文化层面上提高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的内涵和艺术修养。
二是从欣赏入手,中国画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画法技巧是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反复实践,才能有所收获的。中国画作为人文科学范畴下的绘画种类,我们许多优秀的画家在画写意画的时候都注重了借景抒情,借物言志。我们在欣赏中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的同时直面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将隐性的内容与目标渗透于教学之中。比如欣赏郑板桥的画,我们就可以从郑板桥具有浓厚的笔墨情趣的画中感受画家的铮铮铁骨和崇高的品格。欣赏《清明上河图》,我们就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画家的爱国热情。
二、示范与自悟:“墨韵美术”的教学方法
中国水墨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从临摹入手,中国画的临摹要临著名画家的优秀绘画作品,俗话说得好,“学其上上,得其中中;学其中中,得其下下”。临摹也要有法有变,初始临摹,教师要示范重点,示范要精炼、准确,要有启迪性。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学习画法,了解内涵。学生的练习要到位,要有充足的时间,要注意信息反馈。要求学生边临摹边思考,找规律,以加深理解,后期临摹,要在欣赏中初步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养儿童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画出与画家不同的作品。如学习树的基本画法之后,要求画出除老师示范的树之外的不同的树的形态。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技法上的收获,又要有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欲望。
三、规范与创意:“墨韵美术”的教学追求
1.规范性中融入趣味性-墨韵之趣味
中国画的临摹和创作,有很强的规范性,同时对笔、墨、纸、砚都有特定的要求。在技法表述上,专业用语很多,对少儿初学者如果照本宣科,既难以被接受,也枯燥无味。于是,我将执笔方法、墨色运用等,尽量变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如中锋运笔可以说成“中锋笔直线条细,笔尖留在墨线里,由左向右顺着画,线条光滑又有力”。既形象,又容易记忆,起到了良好效果。
2.共同爱好中兼顾偏爱性-墨韵之个性
中国画教学时,我是从学生熟悉的花鸟画入手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有一些学生偏爱人物和山水画。如有一位同学画花鸟始终较差,后来练了一副山水画,却生动自然。这时就需要因势利导,从注重形状的花鸟画转向注重笔墨效果的写意山水画方面训练,以便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增强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同样要贯彻因人而异,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原则,贯彻教改的精神,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抽象与具象:“墨韵美术”之神韵
中国画是由点、线、面组成,画好中国画,线条的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一般会感到抽象、单调。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将线条与少儿喜闻乐见的图形、动物,人物结合起来,并不断变换方式,以达到训练目的,创设学生乐学的情景。
五、展示与评价:“墨韵美术”之成果展现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如在校内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因为在这种作品展示中,作者是学生本人或自己的同学,同学们看了倍感亲切。通过美展互相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反馈教学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
教学建模:创情引趣--自主探讨--感悟尝试--
互动交流--归纳评价
“创情引趣--自主探讨--感悟尝试--互动交流--归纳评价”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开放性的引导,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童心都飞扬在墨情画趣中。
一、创情引趣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结合内容,设计情境活动,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入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兴趣为动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的自主活动莫定基础。
二、自主探讨
在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美、感受水墨韵味。自主探索交流,感知作品中的墨情画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急切地想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墨来书画作品,以获得强烈的体验。
三、感悟尝试
通过自主探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尝试书画,不断尝试、不断感悟,以此推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互动交流
在学生不断尝试感悟中,让学生进行体会交流,并以故事形式述说自己所表现的意境。
五、归纳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表述出来,发现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欣赏与审美能力。
教学设计:《瓶子里的花》
一、创情引趣
1.出示空气污染的图片,感受植物的重要性。
小结:瓶花经常被用来装饰生活、美化生活环境。
2.通过课件了解国画大师齐白石,欣赏他用水墨画形式表现的花卉作品,感受其独特风格。
3.揭示课题:《瓶子里的花》
二、自主探讨
1.观察花在瓶子里的组织安排。
2.观察花卉的花形特点。
3.观察花瓶特点。
4.学习运用水墨画技法画瓶花。
5.欣赏同龄人的彩墨瓶花作品。
三、感悟尝试
1.尝试水墨画瓶花。
2.彩墨瓶花渲染。
四、互动交流
1.学生交流讨论画哪一种花,说说花的花形特点。
2.学生交流自己在画的过程中如何用笔、用墨。
3.学生再创作绘画。
五、归纳评价
1.给自己作品取名,达到更深一步认识花的作用。
2.了解自己作品的成功处。
3.学生学习任务掌据情况汇报。
4.评价内容:
(1)画面中浓淡墨色运用是否合理。
(2)墨色的交融是否使画面更丰富。
(3)花瓶的表现方式是否多样。
(4)花卉组合是否富有变化。
(5)构图是否饱满。
(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