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数学”课堂是流动着智慧、情感的课堂。它顺应孩童的天性和心灵需求,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教师饱含激情投入教学,用鲜活的教学机智和方法创造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智慧的海洋,使学生仿佛亲眼所见、亲身所历,通过自己的体会,深刻认识到知识的本质和体会知识的价值。
教学主张:智慧数学
数学是什么?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家克莱因则说:“如果美的组成和艺术作品的特征包括洞察力和想象力、对称性、比例和简洁,以及精确地适应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数学就是一门具有其特有完美性的艺术。”
数学是一种智慧,数学中蕴藏着一种至简至和的智慧、一种至真至通的智慧、一种创造探索的智慧。“数学教育,自然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的优劣,自然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 ‘精中求简’、 ‘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多一些数学本质的探究,少一些空洞的说教。”“智慧数学”不是一种教学法的名称,“智慧数学”课堂也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智慧数学”是一种理念,“智慧数学”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实践形态。
智慧无形,因而“智慧数学”课堂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没有僵化教条的环节或步骤,但也不是不可捉摸,没有丝毫要素要点,“智慧数学”课堂有着可操作的结构特质。
一、“智慧数学”是简洁的
我们视数学为有机的整体,数学内在的统一尤为显著,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从整体出发,通过“板块”来实施教学,设计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深化、概念的应用与拓展等教学板块,才能体现数学内在的整体性。“板块”式设计是数学学科整体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数学简洁性的应然要求。
案例:我们视数学为有机的整体,数学内在的统一尤为显著,即便是四则运算的教学,我们应认识到“加”与“减”互逆,“乘”是“加”的简便运算,除即是一种“连减”,而“乘”和“除”又是互逆的,四则内在是统一的。如果教学设计细碎成一串串问题、一道道练习,就不能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不能引领学生整体感悟数学思维。
二、“智慧数学”是探索的
音乐教学中有“合唱”,体育活动中讲“合作”,劳技实践中需“动手”,语文教学中倡导“书声琅琅”,而数学课堂上更多的是“静思默想”。这种“静思默想”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状态,数学学科的理性特点需要我们的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倡导的是“独立”,在“独立”的前提下,才有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才有合作的基础及质量,思维是一种深度活动,不是群体的情绪感染、环境的氛围熏陶、他人的动作暗示所能达到的,这种深度活动通过学生独立练习、独立操作等思维活动来完成。有过各自独立的探索,方可出现多向的交流碰撞。有了独立,才能遏制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
案例:数学教学中应进行思维的发散、创造。“数学的本质是自由的”(康托语),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打开思维的天窗。切忌单线的教学设计阻碍封闭了学生的思维,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数学教学活动又是一种探索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想象、直觉、猜测、检验等活动,经历智慧的生长过程。“我们的数学文化是停留在好胜的阶层呢?还是好奇的阶层呢?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们才能取得数学的创新和突破。”(张奠宙语)教学中要保护好奇,多向探索。切忌教师全面的直接的牵引、给予、灌输。
三、“智慧数学”是和谐的
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主要源泉,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逐步抽象,进入思维纵深,另一方面要纵横联系, 发现数学间的和谐。教学中少一点技能性的问题和考题操练,数学课不是停留于一道道题目的圆满答案,更高境界是多一点猜想、质疑,多一点从整体上设计数学问题,多一点具有开创意义、发展意义的大问题。
案例:抽象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数学的抽象是有层次的和永无止境的。抽象提升思维的品质和境界,数学不是停留在“生活剧”中,数学追求深度思考的价值,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实用上。数学科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谐是数学美的终极境界。让学生感悟数学不是孤立对抗的,也不是零散杂乱的,数学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是我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和表述的需要,才把数学分割成数、形等一个个部分。我们的数学教育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和谐,而不是怪异。
四、“智慧数学”是生长的
“智慧心语”是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的总结、发问、猜想、深思之语,“智慧心语”是教师基于学生智慧自然生长状态下,教师遵循智慧生长的规律,予以点拨、追问、设疑。这种点拨、追问、设疑不是囿于一道题目之中,而是从思维规律,进而是哲学的高度启迪学生的智慧。
案例: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四组计算题,前三组分别是整数加减、小数加减、同分母分数加减,第四组是异分母分数加减。学生很快完成了前三组计算,正对第四组感到困惑时,教师提出了以下的系列问题:计算整数加减时,为什么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时,为什么要强调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什么?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教师适时出示“智慧心语”:“在计算加减法时,必须统一计数单位。”那怎样统一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把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顺着这样的“问题链”,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知活动的内部矛盾。由于教师让学生合理调用了储备知识,促成了学生智慧的生成,造就了课堂的精彩,很自然地流淌出“智慧心语”:“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整数、小数、分数加减的基本道理是一样的。”当学生自己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后,教师又引领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全部过程,进一步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智慧心语”又一次迸发:“在探索某个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往往是从已知领域出发,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条件,逐步完成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总之,“智慧数学”课堂是建立在改造数学的基础之上,借鉴发现法和尝试法的因子,化用探究研讨法和自学辅导法的原理,形成独立的多项探索活动。“智慧数学”课堂重新定位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为智慧,以板块的结构、独立的活动、问题的思索、智慧的心语为特征的课堂实践形态,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高度综合的教育形态。
教学建模:情境引智一一感悟促智一一
体验生智--延伸用智
智慧数学课堂是流动着智慧的情感的课堂。它是顺应孩童的天性和心灵需求,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知识的人性化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教师饱含激情投入教学,用鲜活的教学机智和方法创造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智慧的海洋,使学生仿佛亲眼所见、亲身所历,通过自己的体会,深入认识的本质和体现知识的价值。
“情境引智--感悟促智--体验生智--延伸用智”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开放性的引导,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创造,使在场的每一颗童心都飞扬起来。
“情境引智--感悟促智--体验生智--延伸用智”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情境体验,初步感受--角色体验,感悟知识--活动体验,拓展延伸。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是一种通过设置具体的 、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利用“生活情境导入”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学习兴趣,完成课堂教育教学目标。其种类有以下几种:教师语言描绘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模拟创设情境。
二、情境体验,初步感受
在这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过程。情境体验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三、角色体验,感悟知识
人对各式各样问题进行思考、体会,每个人的水准各不一样,但是可以多参考资料,从多方面去领会。可从自己撑握的情况开始,再综合问题出现原因,不要急于一时求结论。感字的意思就是从自己开始,悟字的意思就是思考,二字合一就要你思索出比较合理的结论。感悟问题的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也就是泛语所谓感悟性。单从词语定义:凭自身感觉去领会。
四、活动体验,拓展延伸
知识的拓展,既要与书本衔接,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数学拓展中,一要延伸适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二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不便拓宽的,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三要培养讨论交流的习惯;四要让学生尝试亲自动手,体验数学的趣味。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余地,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又能拓宽学习的渠道,体验数学的魅力,展示自己的智慧。
教学设计: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智
1. 课件出示:第42页主题图。
2. 有时,我们为了要了解一些情况,就需要作一些统计工作。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到统计这一单元进行学习。
二、感悟促智
1. 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情况,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清晰地表示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用条形统计图。
2.我们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在方格纸上试着画一画,回忆一下条形统计图。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制作条形统计图。
4.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胖画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什么来?
每个月的平均气温值,很直观。
5. 但是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用什么方法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6. 课件出示:P42/2004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7.折线统计图中怎样直观地反映出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8. 怎样看?那我们就看一看折线上升、下降的含义。
9.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反映了些什么情况?它们之间各有什么特点?
三、体验生智
1. 下面哪些问题适合使用折线统计图表示?
(1)4月份测量的每个同学的身高。
(2)每年4月测量的自己的身高。
(3)每天定时测到的气温。
(4)同一时刻测到的不同场所的气温。
2.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可值得统计的内容?
四、延伸用智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收集一些不同的折线统计图,看看你能知道一些什么信息。
(姚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