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是一种内心的自由感受。享受英语需要我们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学,让他们乐此不疲、沉浸其中。在“知道--明白--使用”的过程中意会学习的意味与策略,并将这些意味与策略自然地运用到未知生活世界。享受英语处处体现着“游戏”性质的学习情致,它使得教师享受“教”,学生享受“学”,在快乐中感受幸福。
教学主张
英语是小学基础性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上海,每个孩子都从一年级开始接触英语,通过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学习来达成课程目标:能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小学是英语学习的第一步,迈好第一步是英语教育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作为第二语言,英语不如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有学习的必须性,但从国家的发展、个人的终身发展来说,英语是与世界交流的语言,英语是两者发展的必须。
我的教学主张是享受英语,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积极参与、实践体验、边学边用、享受教学,促进教师的幸福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享受是一种内心感受,享受英语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不能直接给予,却能为此感受的获得作好必要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让教学活动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让教学实施过程有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为英语的实际使用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享受英语”的课堂特征
1.享受的课堂应该是艺术绮丽的
英语课堂应是开放灵动、妙趣横生、绚丽多姿、起伏跌宕的,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朗朗上口的童谣,线条流畅的简笔画,入情入境的角色扮演,别具匠心的竞赛游戏……教师更像一位艺术家,标准流利的口语,活泼大方的仪态,横贯东西的知识面,多才多艺的专业技能,使教师在驾驭课堂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细节上看,教师一个得体的手势,一句赞扬的话语,一脸灿烂的微笑,会使课堂熠熠生辉,使学生赏心悦目,他们会因为教师充满智慧、活力的美丽形象而深深喜爱英语。
2.享受的课堂应该是链接生活的
“教育即生括”,“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共生的,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应保持着生活的素材,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而语言是天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英语课堂只有走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锻炼才能。教室可以是一家“超市”、一个“花园”、一家“茶座”,学习活动可以是调查采访、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画外配音,当然还可以是唱一唱、画一画、尝一尝、做一做……学以致用,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才能为英语课堂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
3.享受课堂应该是快乐飞扬的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快乐的英语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情趣得到充分张扬,并让他们获得温馨、愉悦和成功的心理体验;快乐的英语课堂,就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快乐的英语课堂,就是让每位学生都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快乐的英语课堂是顺乎孩子天性的,没有传统的约束,民主、平等、宽松、和谐、互动、合作谱写着一支快乐的交响曲。
二、“享受英语”的操作要点
1.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享受英语的设计关键
《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组织他们积极参加”。享受英语把与教学相关的一切都看作是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生活化,课堂环境生活化,课外作业生活化,课外环境生活化(校园英语活动)。
2.语言操练意义化是享受英语的实施关键
有效的语言操练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确保听、看、讲、想、做,加上动静转换这七个基本元素的有机结合。语言意义性操练介于机械性操练和交际性操练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把语言形式的操练转向语言内容的操练,使学生的认知逐步从知识外部特征转向知识内在的联系。如有意义的句型转换,问答,用词造句等,目的在于通过-定的情景进行有意义的操练来进一步理解句子结构的意义、用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结构,特别是用不同的词句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能力。由此可见,意义性操练不仅是机械性操练的提高和升华,更是实现交际性操练的前提条件,小学阶段英语语言操练环节中意义性操练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儿童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更是儿童以后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3.教学过程情感化是享受英语的情感要求
教学内容的信息,以不同方式传递,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选择适当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享受英语通过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语言的传情作用、优化教学情境等来以情优教。享受英语的课堂是充满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主动挖掘学科中的育人因素,使得课堂获得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享受英语”的操作关键
1. 教师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要实现教的享受,教师首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学专业知识。享受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必备的条件。这里的专业知识泛指英语知识与小学英语教学相关的专题。养成积累专业知识的日常学习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技能,充盈和加固自已的语法等语言知识,具有良好的口语能力,用英语组织课堂活动。加强英语教学专题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某种教学理论,深入学习和思考某些书籍。我选择朱浦老师的书——教学专题透析、教学问题思考、教学理论探究。曾阅读过此套书,但再次阅读时,有新的理解,新的思考,新的感悟。这套书很全面,可以作为经常性阅读的经典教学理论与指导实践的书籍。每次阅读,不要死记内容,而要注重理解;可以泛泛而读,也要细细品味;可以从头至尾,也可选择主题一个个拜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一定可以深有收获。研读课标和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2.课标是享受教学的标杆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标杆,识记课标的内容很重要。我们要熟记课标中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技能方面的培养与学习目标,逐渐落实在教学中。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是纲领性文件,我们教得累,一个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要教什么,所以我们什么都想教。我们教什么,一年的课程学习目标、一个学期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天的目标是什么,要由大及小,又要小围绕大。根据我们的学科教材特点,一种方法是结合课标和教材,梳理和确定年级课程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模块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将各级层的教学目标层层细化至课时教学目标。这样确立的课时教学目标不但是相对独立的,更是系统性的。
3. 学生是课程最大的资源
在享受教学中,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课程最大的资源。在设计和实施课程中,教师要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来思考怎么学,对什么话题感兴趣,对什么事情有探知欲,喜欢怎样的学习方法,怎样的学习策略,在什么情况愿意听、想要说、乐于读、肯实践、学得会。我们的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和导,学生的做和悟。导学指的是在我的教学中注重学生自身的参与、自身的投入和自身的实践,注重教师有设计地引导学生参与、投入、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语言的运用、对学习方法的个性化选择、对世界的看法的初步形成。今天的学习目的之一是去探索如何自主学习,离开老师去学习各学科知识,去发现各科学真理。教学中,无论是采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动作教学法,或是全身反应法、合作学习法、故事阅读法,学生的所得所悟是教学活动的意义所在,因此,导学是教师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必须手段。导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前的设计、课中的指导、课后的引导。“导”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听、说、读、写;教师始终观察和审视,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可能是学生在课前预习问题的解答,可能是在开展英语任务活动中遇到困难的解决,也可能是课后自主阅读或写作时需要个别辅导。导学是学生个体的辅导,也有小组团队合作、全班朗读等的集体辅导,是学生在需要时,教师以专业水准的介入来解决学生追切需要解决的困惑,这样的指导有针对性、时效性,避免了“填鸭”的弊端,凸显了主动学习的有效性,在积极愉悦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并产生获得知识、解决任务带来的美好感受,为英语的后继学习提供了精神燃料。导学案的设计是教师个性化的备课,我主张个人备课和集体讨论改进的方式进行,个人课前再次调整。
4.对话是教学活动的主旋律
在享受课程中,尽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坚持主体性对话式教学。语言学家吕书湘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在课堂中,教师已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过积中更多地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上的话语权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而对话式教学正是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呈现方式。对话式教学体现在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在预习时,学生对教材中字词的发音产生疑惑,可以通过配套录音、字典、伙伴间的帮助解决。学生对于教学中某个小事故不可只停留在了解、记忆的层面,而是要透过教材去感受、经历、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现主体性。对话式教学体现在老师和学生间的对话。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经历、体验教学中的情景与故事。教学内容深层次的思想主题需要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去得出自己的见解,体现教学的育人性和人文性。在对话中,要注意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对话式教学体现在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在对话式的课堂中,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完成某一任务的讨论、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通过问题的讨论与研究促成学生之间的对话,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学生之间的对话气氛更轻松,容易展开积极的交流,体现学科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伙伴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情感。
5.能力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享受英语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需求,带着目的去学;通过乐在其中的学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知道--明白--使用的过程中意会学习的策略,无意识地将这些学习策略使用在生活中去探知未知的世界。享受英语的学习中,处处体现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情绪。包括三层意思:课前--好学;课上--乐学;课后--能学。这三个方面都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的理念。好学,乐学,能学,这样的状态都呈现出学生良好的情绪,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良性循环,产生积极的作用,实现良好的效果。
教学建模:入境--体验--交际
享受英语的课堂充盈着诗意的浪漫,呈现出艺术的绮丽,洋溢着生活的气息,飞扬着生命的快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面向全体学生,让导入精彩亮丽;让活动卓有成效;让探究充满情趣。构建享受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入境--体验--交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积极参与、实践体验、边学边用、享受教学,促进教师的幸福发展,学生的幸福成长。
“入境--体验--交际”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创设语境,引入话题--品读感悟,体验练习--对话交流,实际运用。
一、创设语境,引入话题--主文本的呈现
语境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的语境中,交际者通过语言学习与实践,培养语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话题让学生有言有语,可言可语,在一定的语境中围绕话题展开学习,让学生学习可以用的语言,感受语义功能,为用语积累知识与技能。
二、品读感悟,体验练习--主文本的学习
通过对话题的某一主文本的理解、品读来感受语言的结构、功能与语用;在获取主文本信息时深入了解语言内容及语用功能,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学得与习得并举,通过主文本的学习与练习,逐渐形成语言技能。
三、对话交流,实际运用--文本语言输出
在熟练朗读主本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语句、语篇展开真实的调查、访问等任务,实践运用;提供学生用语言交际的语境,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Three Meals a Day》
一、创设语境、引入话题
1.Listen and enjoy:'What's in the fridge?'
2.Talk about Chinese breakfast.
二、品读感悟、体验练习
I.Talk about Alice's breakfast.
2.Talk about my breakfast.
3.Talk about lunch.
(1)Listen and watch:Midge's lunch.
(2)Learn the words:
I like...
Put some...in the pot.
___would you like some...?
What vegetables do you have for lunch?
(3)Group work:Have hot pot with friends.
(4)Read and answer:Alice's lunch.
(5)Pair work:About lunch.
三、对话交流、实际运用
1.Do a survey:Lunch
2.Try to say:My lunch
3.Some tips for three meals.
(陆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