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在紧张的应试思想的影响下,部分老师将之概念化、实用化,使之成了“工具性”的另一变种,这样的工具性更狭隘,后果更危险。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性的张扬与解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核心也应当是“人”的教育。故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温度”的提升。
一、 提升语言的“温度”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触摸语言的“肌肤”,体味语言的“味道”,使学生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语言中体会“冷暖”之情愫,进而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正是教师通过提问的语言本身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平时,我们有很多问题的设计意图也很好,但是往往直奔主题,表述呆板,缺乏语文味儿,没有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到应该怎么学习语文,所以最终总是效果不好。比如说在教《荷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提问这里为什么不写“白荷花长出来啦”,而写它“冒出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在比较中去体会字词在这里的感情魅力。 通过这样的比照能够感受到字词的独特,也能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相。词语,貌似静止的符号,却有着深不可测的内涵。
课堂如涓涓细流,像一首清丽的小诗,不曾波澜壮阔,没有峰回路转,但同样动人。没有一句、没有一处是脱离语文发生的,课堂上飘荡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师生在交往、对话中完成文本的审美过程。回味起来,让人感到很多地方都在启发我们,这就是袅袅不去的清香吧。教师不用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文章的语言来进行,如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同时教师用“景语”、“情语”等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轻轻柔柔却又袅袅娜娜,平平淡淡却又真真切切,这样的语文课堂不是也一样充满了冷暖与温度吗?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说到底,一个个文本就是一座座美丽的百花园,一组组字词就是百花园中那娇艳的花朵,为师者应带着我们的睿智、敏感和警觉,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徜徉在语言之途,尽享语文的芬芳曼妙!
二、提升课堂的“温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语文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这条生命之河应是“温暖”的、“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这条“温暖的河”需要教师用激情来开掘,在这温暖的课堂上,学生开始了激情之旅。
1.让激情在鼓励声中释放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小学生一旦受到了赏识,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还是日后的长久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你是金噪子!”“同学们读书的声音像音乐一样美妙动听!”“你领读的声音真准,将来有希望当播音员!”“你 能联系身边的事例来学习,真不简单!”……这些话是我在课堂中对孩子们精彩表现的真情流露,朴实而真诚,自然而持久。当孩子们听到我赞美他们时,小脸上漾起了幸福的笑容,发言的声音更响了,思维更活了。王欣扬是我班里最内向的女孩,平常从不敢举手发言,现在她居然也开始举手朗读课文了,而且读得很流利;胆小的孟瑶玥也站起来发言,声音比以前响了许多;一向不爱听讲的李文凯,上课的眼神也专注了许多……因为有了鼓励,教室里的“火车”越开越快;因为有了鼓励,同学们的发言越来越精彩;因为有了鼓励,师生间的交流越来越自然。整个课堂总显得温暖而和谐,热闹而井然。让我领会到“使学生在充满赏识的环境中,自觉、快乐地学习,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方法”。
2.思维在情景创设中飞扬
情景一:在学习新课《寄冰》之前,我先让学生看了一封信,我问:“谁知道,这是什么?”孩子们很兴奋地举起了手。“这是信,我们家信箱里经常有的。”“我们家也常收到。”
说实在的,现在写信的不多了,本以为学生不太认识信。于是,我趁热打铁问道:“那你知道这些信有什么用吗?”“它是让我爸爸去交钱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哪里有房子卖。”“我也收到一封,是让我去参加兴趣班的。”……学生议论纷纷,我适时小结:“当你有话或有事要对别人说时,可以用写信的方式寄给他。不过今天有人要寄的不是信,而是一块冰。” 话音刚落,我便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寄冰。学生又激动起来了。“谁要寄冰呀?”“寄冰给谁呀?”“冰怎么寄?我从来也没听说过?能收到吗?”……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被激活,思维活跃,把我要质疑的问题全给提了出来,接下来的课就顺利进行了。
情景二:还是《寄冰》,当课文学到最后,我总结道:“通过课文学习,我们知道了因为非洲和南极两个地方的气温不同,水的样子也就不一样了。不过,我真为洪洪感到可惜,难道他真的没办法见到冰了吗?聪明的小朋友快帮忙出主意。”学生略经思索后议论开了:“企鹅也真是的,冰怎么能这样寄,要放到冰箱里寄的。”“啊?连冰箱一起寄,那有多重,还不如请洪洪到南极来看冰。”“南极那么冷,洪洪受得了吗?”“穿件羽绒服保证行。”“我有个好办法,送台冰箱给洪洪,让他自己做呗。”听着学生的议论,我不住地点头。我想,不管他们的办法可行性如何,我只在意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性。
3.探究在自主互动中深入
在为《春天在哪里》备课时,我曾经为揭示诗歌分小节的方法而犹像,到底是直接告诉学生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文中找答案。在课堂上,我还是选择了后者,意在考察一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抛出了问题:“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它是怎样分小节的呢?说出你的理由,请在四人小组里讨论。”学生们立即行动,在小组里讨论起来。一会儿,各种答案纷纷从同学们的口中说出:“可分4小节,因为我们发现小节与小节之间空当特别大。”“嗯,你们的小眼睛真聪明!”我适时赞美道。“还有什么更好的理由吗?”“我们发现每小节开头一句都有问号。”“我们发现,每小节都是先问后答的。”“我们发现每小节写一个地方的景色。”学生们多聪明啊,越说越到点子上了,此时我只要做适当的点拨就行了。通过此环节我发现学生已具备一些自学能力,只要老师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放手让他们去探究,一定学得相当不错。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最多些。”
三、提升教师的“温度”
微笑,是老师的一块招牌。老师的微笑能让学生感到温暖无比。
微笑,是人类最甜美的语言、最动听的歌声、最灿烂的阳光、最和煦的春风。正如文学家雨果所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在孩子的眼中,笑,就是最富魅力的情感传递。课堂是孩子的世界,如果课堂缺少了笑声,如果教师没有了微笑,教室也就变成了学生情感的牢笼,课堂也就成了孩子们心灵的冬天。
“面对学生,不吝啬微笑”,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让愉悦洋溢在心里,让笑声回荡在课堂”,这是我给自己拟订的课堂评价标准。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不是严肃紧张,而是活泼温暖,不是师道尊严,而是良师益友。每次上课,我总让自己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学生举手,我微笑着让他答问。回答完毕,我微笑着请他坐下。让学生沐浴在微笑的春风里,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即使有个别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我也是微笑着去引导教育。
学生小淮被小申撞倒并受伤了,同学们拥着他俩向我走来,七嘴八舌的。他们两个人脸上都挂着泪水,却默不作声。我示意大伙停下,微笑着打量着他们:“怎么啦,比赛哭哪?”两个孩子破涕为笑。我面向小淮依然笑着问:“你为什么哭啊?”“我的腿受伤了。”“受伤了?让我看看,要不要送医务室?”我紧张起来。“已经不要紧了,就是刚才有点痛。”小淮不好意思地说。我又面向小申,微笑着同:“那你为什么哭啊?”“做游戏时,我不小心把他弄伤了。”小申低声说。“哦,你是为他担心而哭。那你为什么不马上帮小淮揉揉、说说道歉的话呢?也许,小淮就忍住了当时的痛,就不会哭了。那你就省得陪哭了,还不快……”话没说完,小申立刻知趣地安慰起小淮来,把大伙儿都逗乐了。在这个小插曲中,自始至终,没有疾言厉色,只有轻言细语,没有横眉怒目,只有满面笑容。
“教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老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我不记得这是哪位教育家的名言,但这无疑是我们公认的至理。教师能否真正弯下腰来与学生平视,把课堂变成学生温暖的心灵家园,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提升自己的“温度”——给学生一份真诚的笑容。
用每位老师特有的温暖方法,给学生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多一点与人为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情。
四、提升教室的“温度”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整洁、温暖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我深深感到,“温暖课堂”不仅是环境布置得温暖,更要使师生的心灵感到温暖。要达到“温暖”的效果,教室的美化布置打造的是温暖舒适的硬环境,师生间的真诚交流沟通是打造“温暖教室”的根基;营造“温暖教室”,更是体现在师生、生生和谐关系的建立上。
教室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一个充满温暖、令人心怡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如何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快乐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这就需要有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如同家一般的温暖环境。整洁,美观,有特色的班级环境,能振奋精神。教室环境的布置只是一个环境的烘托,它让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到教室的温暖,能看到自己和伙伴的进步,得到身心的愉悦,同时也能找到自己与伙伴的差距,可以及时追赶。
生活滋养语文,语文丰润生活。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切入点,融入生活的语文课堂才会让学生有真实的性情流露和深刻的生命体验。聪明的教师会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灵感引进语文课堂,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捕捉生活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